欢迎您光临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作者:清清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海瑞是个好官,是个清官,怒骂嘉靖更是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仅此而已。他要是做你的父母官,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么说吧,也许他的境界太高,操心的都是高屋建瓴的大事,反而做不了具体的实事。通俗的说,他适合战略层面,不适合战术层面。

  他曾经也当过地方官多年,但政绩平平。他治理一个县,那个县就成了最穷的县。他治理一个府,那个府就成了最穷的府。说明他的执政能力确实有限。

  他确实节俭清廉,不拿不占,但走得太极端,反而很多时候误了大事。

  曾经拨给他三百万修堤坝,他只用三十万就修好了,结果就是堤坝成了豆腐渣,不到一年就垮了,然后继续修,继续垮,每次都把节约做到极致,直到三百万用完,堤坝还是豆腐渣工程。然后,他就站在垮掉的堤坝中满含热泪,仰天长叹,誓与堤坝共存亡,誓与百姓共患难。请问,这样的官员你喜欢吗?

  关键是,老百姓还认为遇到了好官,海青天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按理说,他是严党倒台的最后一根稻草,清流的大英雄。可事实是,不管是徐阶,还是高拱,还是后来的张居正,都对他礼遇有加,但就是不委以重任,放到南京吃闲饭。因为他们太了解海瑞了,他就不适合干实事,他也干不了实事。

  海瑞做官清廉而缺乏谋略。

  因为他清廉而受到百姓爱戴,被尊为“海青天”,对民众是福的祥兆。

  因为缺乏谋略,为百姓争得实际利益不利,自身也深受其害。

  他是封建时代的官员,自然受到局限性的桎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海瑞的悲剧是时代和他个人因素综合造成的。

  海青天不是白叫的。

  万历十五年(1587年)10月14日,海瑞病故南京任上,南京百姓为了给海瑞奔丧,因而罢市,追悼会当天,到现场的百姓超过2万人。

  当他的灵柩用船运回家乡安葬的时候,为他披麻戴孝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从江苏到浙江一直站了几百里,挤的到处都是人。

  这些百姓不是专门组织去吊唁的,而都是自发前往的。百姓有自己的朴素情感,发自于内心,谁对他好,他们会加倍感恩。

  试问几百年间,做官能达到这个境界的殊有几人?

  从嘉靖到万历年间,曾汇集了明王朝的顶级智商流量,海钢锋绝对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一身践行“立诚”,从福建南平的一个普通公办教师的行列被选拔为浙江淳安知县。

  到了淳安,豪强大户占有大量田地,却不用交税,而没有地的平民百姓却要人均承担百十亩的税负。海刚峰到了淳安是怎么做的?他秉持公平,从根本入手,那就重新丈量土地,均平赋役。此外还明断案件,坚决不能让官司变成宋押司那种有理无钱莫进来的产业化模式;还重视教育,提高整体文化程度。

  这样的事情大明一百余年以来,无人敢这么干,也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干,可是他就这么干了。这势必会得罪一大堆既得利益者,对他个人而言,也没有任何现实利益好处。有人骂他是书呆子,官怎么能这么当呢?他自己清贫到吃顿肉都被当作新闻。可是他却在百姓心中种下了希望、公平与公正。

  在农耕文明时代,无论哪个县的百姓能摊到一个这样的知县大人,绝对是福报,是他们面对各种不公,面对各种潜规则时,唯一的公权力依靠。这样的官,百姓百余年之后也无法忘记这样的知县。

  很多人拿隆庆三年(1569年)夏,海瑞巡抚应天的时候,管理整个大明帝国最为富庶的十一个州府时,却弄得鸡飞狗跳,说他不适合当官,不适合去做具体的事情。

  他究竟在那里做了什么?本质上和他刚上任时的初心是一样的,就是公平、公平,还是公平。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夺回来交还原主。这就是他所做的事情,也是他“海青天”名号的来处。

  海瑞因为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者,因此黯然下台,后被赋闲职。这不是海瑞的错,海瑞之法是恢复大明默认出厂设置,这个成本实在太高,高层完全没有信心如此这般。

  在海瑞心中有一个明初洪武时期的乌托邦。那个时代的官员人人以民生为重,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刻苦奉公,不怕艰难,勇于奉献自我。可是到了嘉靖至万历年间,放眼大明,这样的人所剩无几,仅有的也被视作怀胎。

  因此海钢峰没有错,他的存在再任何时期,对百姓而言都是福祉。

  海瑞的为人处世,不论是当时,还是在现代,都是不可取的。

  不是他的人品不好,他的人品很好,非常好,都快好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了。

  不是他的做法不好,他的做法在理论上无可挑剔。严于律己,克勤克俭,疾恶如仇,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但是凡事不可过,过了即是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连其为了给因为父亲早逝,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大的母亲过六十大寿,买了两斤肉,这点小事,就会成为街谈巷议的新闻,并传到一省之督胡宗宪的耳朵里,使其在大会上发感慨道:听说海瑞最近也买二斤肉了。再就是南京的富户,听说海瑞要来执政,都赶快把自己家的红色大门,漆成普通民房的黑色,有的甚至逃到外地。可见其清廉正直到了何种程度。

  他最后混得妻妾相继死去,无儿无女,家徒四壁,虽死在任上,却既无钱也无亲人发丧。只落得“海青天”名声远扬,以骂嘉靖皇帝的《治安疏》流传于世,以清廉正直楷模的形象供后人瞻仰。即使在现代,这种只是思想道德的高尚,却没有领导能力与艺术,又不能与上下左右处好关系的人,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只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罢了。

  这个问题出的属于历史性问题,这个问题属于一个问题两个答案的问题。

  从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角度看问题,海瑞是好官,是清官,是忠臣良相,是忠于朝廷,为民服务的好官员。

  可是在今天的法制社会,我们不再需要这样的大权在握的海瑞式清官了,因为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有人民民主专政,有最民主的法制制度,任何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受到人民大众的监督,都是必须是依法行政,为党的事业工作。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要我说:百分之百的是祸!为什么?在大明朝276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几个像海瑞那样的所谓清官呢?恐怕就一个吧!可就这一个海瑞,在以后几百年的封建王朝社会中,给一代代、一辈辈底层受剥削、受压迫的人们带来了一种幻想,那就是:人间有正道,世上有清官。

  如此,人们便不去把怨恨发向带给他们苦难的帝王和封建制度,反而怪自己没有遇到清官,以至于在一种期盼中把自己的苦难隐忍下来了。这,大概就是在海瑞以后的历代帝王们把海瑞当做榜样的险恶用心吧!

  如果没有海瑞,人们的脑海中根本就没有所谓清官的概念,也自然更不会对一个虚幻的人物抱有任何幻想、任何希望了!

  退一万步说,即便海瑞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那也不过是由个人性格所决定,而绝非是制度的产物。所以,几百年间出来一个,对数以亿计的老百姓来说又能有多大的帮助呢?!

  在大明朝这种农业社会,哪个地方的百姓碰到海瑞,那都是天上掉馅饼。

  嘉靖中后期,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地主有大量土地,但很多都是隐匿的土地不交税。而更多的百姓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少。但地方官员为了维持足够的开支,就必须要收税,结果都是平民百姓纳税。明朝流民增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海瑞就是明中后期改革派大臣。他当县官的时候,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丈量土地,看看到底有多少土地,然后推行一条鞭法,按照土地收税,减免徭役。海瑞还是大明朝最早在一个省份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的官员。不要小看这几个动作,一下就能解决赋税不够的问题,还能够大大减轻普通百姓身上的徭役和赋税。在大明朝碰到这种官员,那些百姓真是三辈子积德。

  再澄清一些海瑞身上的留言。说海瑞是清流,我都哭笑不得。海瑞一个举人,也配成为清流,那些两榜进士都要笑死了。他们怎么会堕落到和一个举人一起玩,所以别说海瑞是清流了,海瑞是最典型靠着地方政绩升官的官员。

  以及海瑞是理学道德楷模,还有什么饿死自己女儿,这更是胡说八道。海瑞理学学的不好,能够中举人都是靠着平黎策这个策论。海瑞还是大明朝少有的公开批评过朱熹的读书人。而且海瑞施政,禁止溺毙女婴,支持寡妇再嫁,这都是史书清清楚楚记载的,却有很多地摊文作者无视,也是搞笑。

  再说海瑞的施政能力。小地方不说了,做的简直太完美。他经过的县,只要他来了,县里财政都会出现富余,百姓生活都会变好。这是他硬邦邦的政绩。

  还有海瑞治河,漂亮的解决了长江入海的问题,让上海彻底有了大发展。这等水平,大明朝又有多少官员可以比拟。

  就说说国家政策方面,海瑞虽然是支持丈量土地,一条鞭法的官员,但他多年在地方,反而有更清楚的认识。认为朝廷一条鞭法不能一刀切,特别是缺银子的地方,一条鞭法不能收银子,应该收实物。多么好的建议,张居正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因为银子问题闹出了多大的事情。

  海瑞此人明明是明中后期重要的改革派官员。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砍掉地方大量接待费,反对溺毙女婴,支持寡妇再嫁,还有一些不是很适合的改革。如非常重视合同,任何事情认为都应该有纸质合同。对于文盲居多的国家来说有些超前了。但他这种重视合同的观念,在当时真的是非常了不得的。

  可惜现在地摊,只知道扯海瑞是清官,却对于他的政策政绩不屑一顾,也是搞笑的事情。

  就封建社会、农耕时代而言,百姓有海瑞无疑是福。然而,我们可以想像,靠一个清官支撑起来的这个福是非常可怜的。应该说这福是聊胜于无。

  老百姓最需要的是能切切实实为大家带来好处的官,清不清官并不重要,毕竟号称千古清官穷死的海瑞死时都还有两个不到20岁的小妾,而当时的老百姓五十岁还没娶到老婆的光棍一群群。

  海瑞是个清官,怒骂嘉靖帝的《治安疏》使其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他大骂嘉靖帝《治安疏》里把嘉靖帝骂的是狗血淋头,一无是处,嘉靖帝看后大怒,这不反了他了,下了一道圣旨,将海瑞打入死牢房中。关了海瑞后,嘉靖帝的气慢慢消了下去,其身边的太监黄锦说海瑞在上《治安疏》时,就已经买好了棺材放在家门口,自己知道冒犯皇帝该是死罪,和妻子诀别,遣散了奴仆,他这是死谏啊,就想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嘉靖帝听了默默无言,又拿出来打开海瑞的《治安疏》看,后来嘉靖帝反复看了多次,最后说,这个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都评价海瑞是个好人但是无用。他们将海瑞描述成一个清廉无用,愚忠卖直的人物形象,做做学问还行,但做官不行。

  这么说吧,也许他的境界太高,操心的都是高屋建瓴的大事,反而做不了具体的实事。通俗的说,他适合战略层面,不适合战术层面。

  他曾经也当过地方官多年,但政绩平平。他治理一个县,那个县就成了最穷的县。他治理一个府,那个府就成了最穷的府。说明他的执政能力确实有限。

  他确实节俭清廉,不拿不占,但走得太极端,反而很多时候误了大事。

  曾经拨给他三百万修堤坝,他只用三十万就修好了,结果就是堤坝成了豆腐渣,不到一年就垮了,然后继续修,继续垮,每次都把节约做到极致,直到三百万用完,堤坝还是豆腐渣工程。然后,他就站在垮掉的堤坝中满含热泪,仰天长叹,誓与堤坝共存亡,誓与百姓共患难。请问,这样的官员你喜欢吗?

  关键是,老百姓还认为遇到了好官,海青天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按理说,他是严党倒台的最后一根稻草,清流的大英雄。可事实是,不管是徐阶,还是高拱,还是后来的张居正,都对他礼遇有加,但就是不委以重任,放到南京吃闲饭。因为他们太了解海瑞了,他就不适合干实事,他也干不了实事。

  海瑞做官清廉而缺乏谋略。

  因为他清廉而受到百姓爱戴,被尊为“海青天”,对民众是福的祥兆。

  因为缺乏谋略,为百姓争得实际利益不利,自身也深受其害。

  他是封建时代的官员,自然受到局限性的桎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海瑞的悲剧是时代和他个人因素综合造成的。

  海青天不是白叫的。

  万历十五年(1587年)10月14日,海瑞病故南京任上,南京百姓为了给海瑞奔丧,因而罢市,追悼会当天,到现场的百姓超过2万人。

  当他的灵柩用船运回家乡安葬的时候,为他披麻戴孝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从江苏到浙江一直站了几百里,挤的到处都是人。

  这些百姓不是专门组织去吊唁的,而都是自发前往的。百姓有自己的朴素情感,发自于内心,谁对他好,他们会加倍感恩。

  试问几百年间,做官能达到这个境界的殊有几人?

  从嘉靖到万历年间,曾汇集了明王朝的顶级智商流量,海钢锋绝对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一身践行“立诚”,从福建南平的一个普通公办教师的行列被选拔为浙江淳安知县。

  到了淳安,豪强大户占有大量田地,却不用交税,而没有地的平民百姓却要人均承担百十亩的税负。海刚峰到了淳安是怎么做的?他秉持公平,从根本入手,那就重新丈量土地,均平赋役。此外还明断案件,坚决不能让官司变成宋押司那种有理无钱莫进来的产业化模式;还重视教育,提高整体文化程度。

  这样的事情大明一百余年以来,无人敢这么干,也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干,可是他就这么干了。这势必会得罪一大堆既得利益者,对他个人而言,也没有任何现实利益好处。有人骂他是书呆子,官怎么能这么当呢?他自己清贫到吃顿肉都被当作新闻。可是他却在百姓心中种下了希望、公平与公正。

  在农耕文明时代,无论哪个县的百姓能摊到一个这样的知县大人,绝对是福报,是他们面对各种不公,面对各种潜规则时,唯一的公权力依靠。这样的官,百姓百余年之后也无法忘记这样的知县。

  很多人拿隆庆三年(1569年)夏,海瑞巡抚应天的时候,管理整个大明帝国最为富庶的十一个州府时,却弄得鸡飞狗跳,说他不适合当官,不适合去做具体的事情。

  他究竟在那里做了什么?本质上和他刚上任时的初心是一样的,就是公平、公平,还是公平。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夺回来交还原主。这就是他所做的事情,也是他“海青天”名号的来处。

  海瑞因为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者,因此黯然下台,后被赋闲职。这不是海瑞的错,海瑞之法是恢复大明默认出厂设置,这个成本实在太高,高层完全没有信心如此这般。

  在海瑞心中有一个明初洪武时期的乌托邦。那个时代的官员人人以民生为重,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刻苦奉公,不怕艰难,勇于奉献自我。可是到了嘉靖至万历年间,放眼大明,这样的人所剩无几,仅有的也被视作怀胎。

  因此海钢峰没有错,他的存在再任何时期,对百姓而言都是福祉。

  海瑞的为人处世,不论是当时,还是在现代,都是不可取的。

  不是他的人品不好,他的人品很好,非常好,都快好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了。

  不是他的做法不好,他的做法在理论上无可挑剔。严于律己,克勤克俭,疾恶如仇,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但是凡事不可过,过了即是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连其为了给因为父亲早逝,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大的母亲过六十大寿,买了两斤肉,这点小事,就会成为街谈巷议的新闻,并传到一省之督胡宗宪的耳朵里,使其在大会上发感慨道:听说海瑞最近也买二斤肉了。再就是南京的富户,听说海瑞要来执政,都赶快把自己家的红色大门,漆成普通民房的黑色,有的甚至逃到外地。可见其清廉正直到了何种程度。

  他最后混得妻妾相继死去,无儿无女,家徒四壁,虽死在任上,却既无钱也无亲人发丧。只落得“海青天”名声远扬,以骂嘉靖皇帝的《治安疏》流传于世,以清廉正直楷模的形象供后人瞻仰。即使在现代,这种只是思想道德的高尚,却没有领导能力与艺术,又不能与上下左右处好关系的人,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只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罢了。

  这个问题出的属于历史性问题,这个问题属于一个问题两个答案的问题。

  从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角度看问题,海瑞是好官,是清官,是忠臣良相,是忠于朝廷,为民服务的好官员。

  可是在今天的法制社会,我们不再需要这样的大权在握的海瑞式清官了,因为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有人民民主专政,有最民主的法制制度,任何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受到人民大众的监督,都是必须是依法行政,为党的事业工作。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要我说:百分之百的是祸!为什么?在大明朝276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几个像海瑞那样的所谓清官呢?恐怕就一个吧!可就这一个海瑞,在以后几百年的封建王朝社会中,给一代代、一辈辈底层受剥削、受压迫的人们带来了一种幻想,那就是:人间有正道,世上有清官。

  如此,人们便不去把怨恨发向带给他们苦难的帝王和封建制度,反而怪自己没有遇到清官,以至于在一种期盼中把自己的苦难隐忍下来了。这,大概就是在海瑞以后的历代帝王们把海瑞当做榜样的险恶用心吧!

  如果没有海瑞,人们的脑海中根本就没有所谓清官的概念,也自然更不会对一个虚幻的人物抱有任何幻想、任何希望了!

  退一万步说,即便海瑞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那也不过是由个人性格所决定,而绝非是制度的产物。所以,几百年间出来一个,对数以亿计的老百姓来说又能有多大的帮助呢?!

  在大明朝这种农业社会,哪个地方的百姓碰到海瑞,那都是天上掉馅饼。

  嘉靖中后期,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地主有大量土地,但很多都是隐匿的土地不交税。而更多的百姓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少。但地方官员为了维持足够的开支,就必须要收税,结果都是平民百姓纳税。明朝流民增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海瑞就是明中后期改革派大臣。他当县官的时候,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丈量土地,看看到底有多少土地,然后推行一条鞭法,按照土地收税,减免徭役。海瑞还是大明朝最早在一个省份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的官员。不要小看这几个动作,一下就能解决赋税不够的问题,还能够大大减轻普通百姓身上的徭役和赋税。在大明朝碰到这种官员,那些百姓真是三辈子积德。

  再澄清一些海瑞身上的留言。说海瑞是清流,我都哭笑不得。海瑞一个举人,也配成为清流,那些两榜进士都要笑死了。他们怎么会堕落到和一个举人一起玩,所以别说海瑞是清流了,海瑞是最典型靠着地方政绩升官的官员。

  以及海瑞是理学道德楷模,还有什么饿死自己女儿,这更是胡说八道。海瑞理学学的不好,能够中举人都是靠着平黎策这个策论。海瑞还是大明朝少有的公开批评过朱熹的读书人。而且海瑞施政,禁止溺毙女婴,支持寡妇再嫁,这都是史书清清楚楚记载的,却有很多地摊文作者无视,也是搞笑。

  再说海瑞的施政能力。小地方不说了,做的简直太完美。他经过的县,只要他来了,县里财政都会出现富余,百姓生活都会变好。这是他硬邦邦的政绩。

  还有海瑞治河,漂亮的解决了长江入海的问题,让上海彻底有了大发展。这等水平,大明朝又有多少官员可以比拟。

  就说说国家政策方面,海瑞虽然是支持丈量土地,一条鞭法的官员,但他多年在地方,反而有更清楚的认识。认为朝廷一条鞭法不能一刀切,特别是缺银子的地方,一条鞭法不能收银子,应该收实物。多么好的建议,张居正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因为银子问题闹出了多大的事情。

  海瑞此人明明是明中后期重要的改革派官员。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砍掉地方大量接待费,反对溺毙女婴,支持寡妇再嫁,还有一些不是很适合的改革。如非常重视合同,任何事情认为都应该有纸质合同。对于文盲居多的国家来说有些超前了。但他这种重视合同的观念,在当时真的是非常了不得的。

  可惜现在地摊,只知道扯海瑞是清官,却对于他的政策政绩不屑一顾,也是搞笑的事情。

  就封建社会、农耕时代而言,百姓有海瑞无疑是福。然而,我们可以想像,靠一个清官支撑起来的这个福是非常可怜的。应该说这福是聊胜于无。

  老百姓最需要的是能切切实实为大家带来好处的官,清不清官并不重要,毕竟号称千古清官穷死的海瑞死时都还有两个不到20岁的小妾,而当时的老百姓五十岁还没娶到老婆的光棍一群群。

  海瑞是个清官,怒骂嘉靖帝的《治安疏》使其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他大骂嘉靖帝《治安疏》里把嘉靖帝骂的是狗血淋头,一无是处,嘉靖帝看后大怒,这不反了他了,下了一道圣旨,将海瑞打入死牢房中。关了海瑞后,嘉靖帝的气慢慢消了下去,其身边的太监黄锦说海瑞在上《治安疏》时,就已经买好了棺材放在家门口,自己知道冒犯皇帝该是死罪,和妻子诀别,遣散了奴仆,他这是死谏啊,就想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嘉靖帝听了默默无言,又拿出来打开海瑞的《治安疏》看,后来嘉靖帝反复看了多次,最后说,这个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都评价海瑞是个好人但是无用。他们将海瑞描述成一个清廉无用,愚忠卖直的人物形象,做做学问还行,但做官不行。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