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作者:清清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发现曾经倚仗的八旗和兵早已难堪大用,不得已重用汉族官僚阶层,让其编练地方武装协助起义。曾国藩的湘军因此应运而生,并迅逐渐成为作战主力,在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后,曾国藩更是升任两江总督,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四省军政大权,一时风头无俩。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眼见曾国藩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在汉族官员中又有很强的号召力。包括胡林翼、曾国荃、左宗棠等很多地方大员都力主曾国藩自立为王,驱除鞑虏,兴复汉家天下,但曾国藩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曾国藩有什么顾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分析。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清朝自开国以来对汉族官员就很警惕,即便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对曾国藩的戒备也从来没有停止。一是管控湘军经费开支。早在曾国藩募集乡勇时,清庭就明确让汉族官员自谋军费,国家财政不予拨款,一旦和地方关系搞不好,粮草将随时后继无缘,偌大的湘军很可能军事哗变。二是加紧重建由满人统领的江南、江北大营。在对太平天国保持高压打击的同时,暗中限制湘军势力向长江以北发展。三是调僧格林沁的骑兵驻守北京。僧格林沁统领的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组成的骑兵,可以说是清政府最后一支王牌军,在北方平原上作战,对湘军具有绝对优势,防止曾国藩有朝一日挥师北上。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还有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势力同样不可小觑。他们一个是曾国藩的密友,一个是一手提拔的学生,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产生了利益分配矛盾。

  为了防止湘军一家独大,清政府借机支持楚军和淮军发展,对李鸿章、左宗棠委以高官与曾国藩同起同坐。通过分化瓦解来平衡汉族高官之间的力量,达到“以汉制汉”的目的。曾国藩一旦选择自立为王,左宗棠和李鸿章很可能占到清廷一边,成为插在背后的两把尖刀。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参加湘军的大部分是湖南当地农民,参军的目的起初单纯是为了保卫家园,但在长期作战中逐渐养成烧杀抢掠的土匪恶习,进城就是为了“抢钱、抢娘们”,后期军纪已经和清朝的八旗、兵相差无几。

  攻破天京后,湘军更是迅速腐化堕落,太平天国多年的财富积累被湘军哄抢一光,城内无辜百姓血流成河,残暴程度令人发指,指望这样的队伍去造反如何会成功。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熟读四书五经,27岁看中进士,一生奉行“程朱理学”,注重修身律己,儒家忠君报国思想根深蒂固。

  天京城破后,面对巨大的成就,曾国藩曾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诗句,从侧面也反应他内心追求淡泊、平静的真实写照。他的平和、坚忍性格,客观上对其造反也造成了一定思想束缚。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没有选择自立为王,既是儒家思想的束缚,更是实力上的不允许。看似强大的湘军造反只会是死路一条。因此,曾国藩只能选择自削军权,去除羽翼,甘心做清朝的一名忠臣!

  曾国藩之所以没有自立为王当皇帝,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或许曾国藩本人没有自立为王当皇帝的意愿,即使有过这样的想法,也很快被自己给打消掉了。曾国藩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仕途,不说顺风顺水,也算一路稳扎稳打。经过多年在满清官场的摸滚打爬,混到了一个不错的位置。其后,借助太平天国运动的机会,回到家乡组建了湘军。同时,由于天平天国内部的分裂、领导者的无能,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很快就了天平天国运动,树立了自己忠君为国的形象。

  这时,曾国藩本人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实现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儒家政治理想。此时此刻,曾国藩拥兵自重,一跃成为了满清朝廷的实权人物,权势滔天都不足以形容曾国藩携大胜所积赞的威望。加之,满清朝廷内外交困,天平天国运动对满清王朝的打击还历历在目,人心也不在一味向着满清。面对这种局面,曾国藩居然无动于衷。或许,他产生了推翻腐朽满清的想法,但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这种意愿,回归到了“忠君”报效满清的路子上。于是,解甲归田去写他的“家书”去了吧,教导后辈子孙好好珍惜他取来的成果吧!

  第二,也有可能认为“天命不在曾国藩”吧!继续“忠君爱国”才是正道。受儒家传统“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即使面对满清内忧外患、官员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等等不利的局面,依然抱着“匡扶满请”的心态。加上满清内部其他势力的崛起,诸如靠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淮军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了曾国藩,让他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在自己上位有极大风险、且有可能失败了就会背负千古骂名的情形下,选择了与满清同流合污的道路,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既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又获得了所谓“忠君”的好名声。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一、受儒家学说的教育和熏陶,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上深暗世事,洞悉人性。然而再精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有两次出兵打仗时,曾国藩一次差点投河自尽,另一次竟要与敌赴死。

  咸丰四年,曾国藩在岳州战事上没有取得胜利,因担心咸帝丰对他不满,就要投河自尽,不是章寿麟及时救他,曾国藩就有可能跳海身亡了。

  咸丰五年时,曾国藩的军队,被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烧毁战船一百余艘,他自己也差点被当了俘虏,幸亏跳船及时,他本人的座船和船上的文卷册牍都被石达开等人俘获了,气得曾国藩一心想要去赴死,最后被人制止,这才所幸避免了一场失误。

  曾国藩带兵打仗时有勇有谋、一旦遇到挫折,就立刻脆弱的变成了玻璃心。历史上,哪个当帝王的,没有一颗强大的心呢。像他做事这么冲动,即使当了皇帝,也得被自己的玻璃心给虐死,到时候还怎么带兵打仗,怎么统领朝政呢?

  二、曾国藩能文能武,他既然能建立湘军带兵打仗,就有统帅和领导军队的能力,假设他另立山头,肯定也少不了追随他的人。清廷政府在中原根基已有两百多年,皇室的心腹自然不在少数;如果曾国藩想起兵造反,以他的聪明定能想到,若是起兵胜利了,也落得个千古帝王的好名声;一旦失败,则永无翻身之地,因此,不冒险比冒险要更安稳些。

  三、曾国藩一生热爱学术与修养,在替清朝平定太平军以后,就着手把精力放在了为国培养人才上。他出身农民家庭,知道穷人家的苦寒,因此,在他新翻修的两座书院里,大都收了穷人家的子弟。

  综合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在曾国藩的一生中,最看重的是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因此,就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国有难,则出、国安,则闭门修书、搞教育。

  曾国藩有实力称帝吗?很多人说肯定有,因为曾国藩凭一己之力,打败了坐拥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实力之强大,已经不是满清朝廷能压得住的了。

  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我们必须要了解曾国藩当时所处的环境,那么就能理解在条件如此优越的情况下,他为何放弃称帝。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所领导的乡勇,看似是一个强大的整体,其实这一整体之所以能够努力杀敌,主要是因为他们得到了足够的利益诱惑。

  每打下一座城池,湘军们就可以在这座城里随便烧杀抢掠,抢来的就是自己的,他们当然愿意拼命跟着曾国藩混。

  不过时间长了以后,为了暂避锋芒,曾国藩先后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这帮人训练出了一批听从他们调遣的军队。

  国藩以江宁久不下,请鸿章来会师,未发,国荃攻益急,克之。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穆宗每简督抚,辄密询其人,未敢指缺疏荐,以谓疆臣既专征伐,不当更分黜陟之柄,外重内轻之渐,不可不防。---《清史稿》

  这几个人都是人精,都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地方诸侯。比如说李鸿章训练出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只听从他们自己的调遣。

  胡林翼在大是大非面前,总算还是分得清的。而彭玉麟本身对曾国藩纵容手下杀戮就极为不满,要是得知他称帝,那还不立马闹翻了。

  这几个人如果没有安抚好,光靠他弟弟曾国荃为自己打江山,曾国藩心里根本就没有底气。既然这是一件没有把握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呢?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所处的南方,在太平天国13年的统治之下,早就已经是断壁残垣。老百姓们吃尽了苦头,在太平军和湘军双重扫荡之下,百姓们能活下来都是一个奇迹。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经济基本上处于崩溃状态,经济不好,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粮食。这些什么都没有,你让曾国藩拿什么去跟满清王朝斗呢?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七年二月,国藩闻父忧,迳归。给三月假治丧,坚请终制,允开侍郎缺。林翼既定湖北,进围九江,破湖口,水师绝数年复合。载福连拔望江、东流,扬风过安庆,克铜陵泥汊,与江南军通。由是湘军水师名天下。林翼以此军创始国藩,杨、彭皆其旧部,请起国藩视师。会九江克复,石达开窜浙江,浸及福建,分股复犯江西,朝旨诏国藩出办浙江军务。---《清史稿》

  当时北方依旧是满清牢牢掌握在手里,他们兵强马壮不谈,经济实力绝对比南方好若干倍。所以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太平军北伐不成功,曾国藩要想北伐也不会成功。

  这个时候的南方,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只要经过十来年的稳定调整,经济一定会复苏。所以说曾国藩到了那个时候才有资本跟满清朝廷叫板。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父母病故,他是要回去守孝三年的。在古代,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孝义是天底下最大的一件事。

  同样的道理,在封建时代,忠君和孝道是并驾齐驱的两架道德马车,读书人从小到大就接受着这样的教育。他们对君王的忠心,是很难有人理解的。

  这就好像是考公务员必须要考一些政治方面的知识点,尤其是在爱国方面的教育,那是要告诉大家,必须要爱国,才能吃得上官饭。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金陵未下,俄、美、英、法皆请以兵助,国藩婉拒之。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既至直隶,以练兵、饬吏、治河三端为要务,次第兴革,设清讼局、礼贤馆,政教大行。---《清史稿》

  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将忠君爱国放在人生的第一位上。所以即使他拥有了湘军这一支强大的军队,他也不会轻易就自立为王。

  他迈不过自己内心的那道坎,道德上过不去,其实就无法完成这件事,曾国藩是这样,李鸿章、左宗棠也都是这样的人。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打下了南京城以后,做了一件非常聪明的事情,那就是解散湘军。这件事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尤其是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奉劝曾国藩,一定要牢牢掌握军权,因为军权才是仕途的保证。可是曾国藩似乎已经看透了一切,什么仕途都是虚无的东西。

  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曾国藩解散湘军,也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如果曾国藩手握兵权,那么慈禧太后下一个要对付的肯定就是曾国藩了。

  所以兵权在当时来说,对曾国藩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东西。为了在跟太平军斗争的过程中,消除朝廷的猜忌,曾国藩还顺带着培养了李鸿章等人。

  李鸿章、左宗棠他们都直接听命于朝廷,慈禧也刻意提拔他们,希望他们能够跟曾国藩并驾齐驱。毕竟一家独大的事情,是十分可怕的。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放弃了称帝的机会,却为自己换来了一个安享晚年的机会。他解散湘军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等于是下岗了。

  不过没关系,他下岗了,他家里人却依旧在岗。比如说他的弟弟曾国荃,一路高升,一直都是封疆大吏。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也成为了晚清著名的外交家。

  曾国藩本人,到了晚年更是乐得做一些闲散的工作。虽然没有过去那样大权在握了,可是他心里反而更加安稳。

  参考资料:《清史稿》

  因为曾国藩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固守忠君观念;同时也有不贪图名利、心系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创立并统领湘军,权倾朝野,又手握重兵,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不当皇帝,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①还不具备当皇帝的条件。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政治家、战略家,虽然他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当时清朝这样有能力的大臣不止他一个,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人的能力并不必他差。

  如果曾国藩造反,必然会被所有人联手打击,李鸿章有淮军,左宗棠有楚军,张之洞也曾建立过“自强军”,领平打仗的能力也不差,曾国藩一人对抗这么多人,胜算的可能性不大。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②世家子弟,不能为家族招骂名。

  曾国藩是“宗圣”曾子七十世孙,这种历经千年的家族,把名声看的很重要,曾国藩做什么事不能不顾及整个家族的名声。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③认为大清还是有救的。

  我们后人知道清朝就要结束了,可那个时代的人认为大清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

  曾国藩也想努力的拯救大清于水火之中,并做了以下几点贡献:

  1.组建湘军。

  2.太平天国。

  3.追剿捻军。

  4.主办洋务。

  曾国藩有能力,是个人才,不过摊上慈禧太后这样的主子,结局已是注定,谁也扭转不过来。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④忠君爱国

  我相信曾国藩是真心爱国的,所以他敢直接上书直指咸丰帝的过失,被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几天后重新翻阅,又心服采纳。

  靖港水战中,曾国藩被太平天国的石祥贞击败,愤然投水自尽,幸被幕僚章寿麟救起。胜败乃兵家常事,若非有忠君爱国之心,怎会有这悲愤举动?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⑤曾国藩没有称帝的野心

  据传,有人曾劝曾国藩自己做皇帝,被曾国藩拒绝,受儒家思想影响,面对皇权的诱惑,曾国藩并不动心。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中国向来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大家可以替曾国藩想想他可以打个什么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讨伐元朝的檄文就曾用过这个口号,问题是人家老朱没在元朝政府当过官。当然,曾国藩也可以模仿赵匡胤,来一个黄袍加身,可自己两个儿子孱弱,自己百年之后,曾国荃能忠心拥护自己的儿子吗?烛影斧声会不会再次上演?假设曾国荃真心拥护大哥曾国藩。曾国藩有推翻满清的能力,却没有建立一个王朝的权威。湘军另外两大重量级人物李鸿章、左宗棠能服曾国藩吗?到时候等待中国的只能是军阀混战。袁世凯自立为皇帝之后,所发生便是最好的铁证。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其实,从天平天国灭亡那天起,清廷的中央权力就已经被地方督抚不断的瓜分,尤其是南方各省,中央的政令已经不怎么执行了,每个督抚大员都有自己的军队,中央也管不了了。这也是后来中国陷入军阀内战的一个历史开端。

  人活着无非就是光宗耀祖、当官发财。湘军攻破南京之后,把太平天国多年积累的财富哄抢一空,为了消灭证据,便纵火消灭证据。湘军在烧杀抢掠的同时,还肆意妇女,甚至凡40岁以下的妇女,几乎全被他们或掳掠回湖南贩卖。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记载:整个南京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湘军人人都成了地主,还会有人卖命打仗吗?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满清祖训里便有一条是“满汉相防”,这也是咸丰在局势十分糜烂,仍不敢授予曾国藩实权的原因。后来,朝廷在南方势力基本全部被太平军消灭,无可奈何之下,咸丰才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太平天国被平定之后,慈禧便派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明眼人都看的出来,马新贻是慈禧派来监视湘军的,甚至马新贻还有慈禧密旨便是调查太平天国财物去向。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不久便遇刺,这就是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马案”。“刺马案”的最大的受益人便是湘系。“刺马案”发生之后朝廷只能草草收场。自此,两江总督的位子牢牢抓在湘系官僚中。这更像慈禧曾国藩背地里达成协议,“以前的事咱不说了,这样的错我也不会犯。但是您别追究我责任,我还是尊您为大哥”。

  在与太平天国交战的过程中,湘军乘势崛起,曾国藩劳苦功高,名望如日中天。其力量看上去强大到足以威胁清朝,时人肯定会有曾国藩或会自立为王的揣测,一些传言也绘影绘声地说部下欲“黄袍加身”,曾国藩表明高滔心迹,以示对帝位没有兴趣。“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实际上这只是以我们之心度曾国藩之腹。曾国藩不想、不会也不可能顺利自立为王。主观方面,身为理学大家,曾国藩没有称帝之心,也不愿因此再起兵火,带来生灵涂炭;客观方面,曾国藩要称帝,未必能得到湘军将领的广泛支持,而在第二次鸦片中以条约取得长江流域利益的英法等国也不会坐视不理。下面,“读史得间”开始分析。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有关曾国藩拒决“黄袍加身”的传闻,大致如下:在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前后,一天晚上,曾国藩的部将聚集商议,劝曾国藩自立为王,曾国藩默然不语,出示了一幅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个段子来自网络,笔者未能在任何一本史料或近代史专著里找到确凿的记载,猜测是小说家言,或“网络历史学家”的发明。有的自媒体文章还说,左宗棠写信给曾国藩,里面有“似可问鼎中原”等语,还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等等,这不过也是用了网络段子,也无法给出确凿的出处。

  概而言之,湘军势大,曾国藩功高,在那时候出现“曾国藩称帝”的声音是很正常的,因为湘军在当时实在太强大了。清军传统的军事力量八旗和已经被太平军冲击得七零八落,不堪大用。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与太平军血战的是湘军,克复金陵,平定福建,靠的是湘军。平定捻军、底定江南,靠的是湘军和淮军的力量。而淮军将领也有不少出自湘军。“无湘不成军”,曾国藩带领湘军拯救了危在旦夕的清朝,厥功至伟。但是在朝廷眼里,能灭亡太平天国的力量,控制不好就会威胁到朝廷,清廷会担心曾国藩会反;曾国藩的声望和能力不比赵匡胤差,百姓也不免会揣测曾国藩有黄袍加身之心;部分湘军将领也会有“杀去北京,夺了鸟位”的想法。

  时至今日,我们一般人都会问,清朝都无能成那个样子了,曾国藩何不取而代之?其实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曾国藩不想、不会也不可能顺利称帝。“读史得间”接下来为您分析。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1)主观方面:

  ①曾国藩是理学大师,在追求成为“完人”的道路上,不可能有称帝之心。他经常自比于诸葛亮和管仲,诸葛亮和管仲都以忠君的名相为世人称道。曾国藩还以“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自期,终其一生,一直在沿着“完人”要求的方向精进。这样的追求和修为,决定了他不可能有称帝之心。理学最强调的就是君臣伦理,曾国藩在乎的是“数千年诗书典则礼仪人伦”,心中所想的是“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这样的曾国藩是不可能有称帝之念的。

  我们可以看到,自从宋代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元明清三代,无论权力核心如何腐败和无能,都没有出现过篡窃现象,没有强人取而代之。其原因,正如许倬云所说,“有一部分是因为宋代以后,君臣伦理的思想变成儒家的正宗,一般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改天换日。”

  ②曾国藩极具忠君爱国之心,不会忍心再起冰火,致生灵涂炭。我曾胡乱翻过曾国藩的日记,曾看到过一则让我至今难忘的史料,分享给大家。当清廷和英法联军在华北交战的时候,曾国藩正在长江流域与太平军血战,无暇分身北上勤王。后来北京陷落,英法联军防火焚烧了圆明园,再然后就是签约退兵。当曾国藩看到清朝同英国和法国签订的条约内容时,他的反应是“阅之不觉呜咽”,看到不平等条约,这位坚强的汉子不觉哭泣,曾国藩心中对外国侵略者愤恨不已,比之为“五胡乱华”。封建社会,忠君和爱国很难区分,这个在日记里恨自己不能为皇帝分忧,其罪不容诛的臣子,怎会有称帝之心?曾国藩有个外号叫“曾剃头”,说他是杀人狂魔,但战乱时期,用重典是可以理解的,这不代表他为了称帝就可以罔顾百姓死活。他若有意称帝,免不了与清朝交战,生灵涂炭,战火无休,也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心里的想的是经世致用,想的是自强救国。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2 客观方面:

  ①湘军将领未必全听曾国藩号令。我之前一直觉得湘军是铁板一块,是兵为将有,但当读到曾国藩和左宗棠决裂的史料时,我就觉得曾国藩的号召力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前几日读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看好看到他关于湘军的这么一段论述: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湘军的领袖多为儒士,有其抱负,重尚道义,不必全视曾国藩的举措为向背”,意思就是,湘军将领多为有自己主见的儒将,不是说曾国藩让他们往坑里跳,他们就往坑里跳,比如左宗棠就一直和曾国藩闹矛盾。假设曾国藩登高一呼,说打到北京去,估计不会有几个人跟着干。再举一个例子,湘军名将胡林翼,他在安庆江面,亲眼目睹两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为之色变呕血,如果他不是眼里有朝廷,心中有百姓,怎么会被外国的船坚炮利刺激到吐血?我不大相信,这样的儒将会造朝廷的反。

  ②外国也不会坐视不理。事实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美等国已经与清政府结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英法美是坚定支持清朝对付太平天国的。原因当然是利益,条约规定,长江各口岸英国等船只可以自由通商,因此他们最迫切的就是协助清朝扑灭太平天国,营造对他们有利的和平的通商环境,铲除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一切动乱,符合英国的利益。当清朝提出“借师助剿”的时候,英法美等国答应得很爽快,在浙江、上海等地都出现了中外混合军。“常胜军”“定胜军”“常安军”都由外国人组成,他们和清朝一起对付太平天国。一个稳定的环境,更符合外国的经济利益,因此,如果曾国藩再举兵反清,洋人大概率会起而干涉。对付清军之余,再对付洋人,湘军也没有必胜把握吧?

  先说一则笑话。苏东坡问佛印和尚,“庙前的哼哈二将,谁说了算?”佛印说,“拳头大的说了算”。如果拳头大的说了算,那我们的社会就会沦为丛林社会,纠纷争战无已时。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功高,湘军势大,出于“拳头大的说了算”的心理,时人和今人,都会有对曾国藩在称帝问题上有疑问和揣测。我试着分析指出,曾国藩“拳头”是大,但他不想“说了算”,身为理学大师,追求成为“完人”的曾国藩没有称帝之心;再说了,“拳头”大也不一定能打得赢对手。太平天国被扑灭后,曾国藩自请解散湘军,这才是更大的智慧,这也让他位极人臣,身名俱泰,死后得了“文正”的谥号。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是当年别人劝曾国藩称帝时他给众人的答复。天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也掌握了大量的军队。他的一部分部下私下劝他称帝,但他从来没动过心,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曾国藩饱读诗书,“臣子”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作为封建王朝的士大夫,曾国藩受到的都是封建忠君教育,他的思想里都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对于称帝,无异于谋反,自己内心都很难说服自己。反观中国历史,真正造反的读书人出身的少,细数了一下,真正成功的大都是行伍出身,真正有名的读书人造反就是黄巢和洪秀全,这两位实在是因为自己学习不好,又想出人头地才想走这条路。而一般人读书人不愿意造反,本身历代读书人的待遇就还很高,读书受到封建思想禁锢,全无造反之心。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其次,曾国藩深知自身实力,还不具备对抗清朝的实力。在和天平军作战的这些年,曾国藩对自己的湘军实力几斤几两是有数的,打一支起义军都很费劲,对付清朝的正规军队自然不占优势。清朝皇帝还可以得到蒙古各部的支援,还有其他一起组织团练的地方武装也不会和自己站在一起,如果自己称帝是很危险的。另外,清廷毕竟执政这么多年了,在国家治理和掌控各方面不是曾国藩可以比的,自己成功的几率不大。历史上纯粹靠起兵起义获得天下的并不多,粗略统计了一下,大概就是刘邦、刘秀、李渊、朱元璋四位,更纯粹白手起家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大部分人是在政权内部逐步掌权,然后取得天下的,类似于后来的袁世凯。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第三,曾国藩更清楚,外国势力有可能会干涉。西方列强在清廷那捞到了相当多的好处,清廷垮台了,原来的条约、赔款、借款找谁来兑现。西方列强决不允许自己的摇钱树垮掉,他们需要维护自身利益。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和外国势力打过交道,作为洋务派,他也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来实现强国抱负,他对外国列强已经很熟悉来。他知道,灭亡清廷,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洋人不会同意的,这也是在触碰他们在中国的利益。

  最后,曾国藩更知道,当时的中国是个乱摊子。曾国藩所处的中国虽经历所谓的同光中兴,但国力已大不如前,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部造反势力层出不穷。这样的乱摊子,曾国藩也不愿意接手。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经过上面分析,笔者认为曾国藩不称帝的原因是受传统思想影响,自身实力不够,外国干涉还有自己不愿意接手乱摊子。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一带时,曾国藩恰好在湖南丁母忧,在湖南巡抚的请求下曾国藩担任团练,召集了湖南各地子弟,加以训练后建立了乡勇团,这支军队中的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因此这支军队也被称为湘军。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军阀集团,整个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带有浓重的封建历史色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湘军取得了湘潭大捷,解除了长沙之围,但却被咸丰皇帝问罪。之后的湘军越战越勇,取得了太平军所占领的江南地区的半壁江山。咸丰皇帝死后,很多人都曾劝他自立为王,但都被他拒绝了。

  曾国藩没有自立为王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湘军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内部矛盾较多。其次,湘军面领着强大的外部威胁,八旗骑兵依然驻守京师,淮军也虎视眈眈。这两种原因的联合作用使曾国藩直到去世都没有称帝。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的相系势力中左宗棠、曾国荃等人都曾劝诫他自立为王,但是江西巡抚沈葆桢,以及江苏巡抚李鸿章对于曾国藩称王这件事并没有表明态度。这两个人这种暧昧的态度说明了湘军内部其实是有分化的可能性的。

  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总共有12万人,其中1/3的兵力把握在左宗棠手中,有1/4被江西巡抚汪沈葆桢所管辖,剩下的5万才是曾国藩能够直接掌控的嫡系部队。

  手握3万重军的沈葆桢与出身寒门的曾国藩不同,他出身名门是林则徐的外甥,后来还娶了林则徐的女儿。他之所以可以把控三万湘军,是因为他曾当过曾国藩的幕僚,咸丰十一年在曾国藩的推荐下,当上了了江西巡抚。

  咸丰十二年,两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纷纷上奏诋毁对方。除此以外,曾国藩还故意撤走了宁国县一带的守卫军,为太平军进攻江西留出了道路,使江西地区战乱不止,因为这件事曾、沈两人关系破裂。虽然曾国藩还拥有着两江总督的身份,能够随时命令沈葆桢去攻打太平军,但要让沈葆桢拥护自己造反就是万万不可能的了。

  掌握1/3湘军的左宗棠是拥护曾国藩称帝的,但是他所带领的湘军构成极其复杂,并不像嫡系湘军那样全都拥护曾国藩,在他带领的左系湘军中有很多湘军将领与曾国藩关系极差。如果曾国藩称帝的话,这些将领很有可能向左宗棠施加压力,逼迫其改度。这样看来真正拥护曾国藩称帝的军队只不过5万而已。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一)淮军势力的威胁

  淮军的领导人李鸿章曾经是曾国藩的幕僚,也是曾派李前去上海支援的。湘军的建立使曾国藩饱受咸丰皇帝的怀疑,为了打消朝廷的疑忌曾国藩采取了“裁湘留淮”的措施,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政策打消朝廷的疑心,避免朝廷对他的压制。在这一过程中,曾李二人属于利益共同体。

  但是,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态度是极其复杂的,李鸿章是他的得意门生,他既希望李鸿章的势力得以壮大,借此壮大自己在朝廷中的力量,但又不希望李鸿章的势力过大,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冲击。因此在李鸿章建立淮军时,曾国藩曾派自己的亲信韩正国带领部分湘军进驻淮军,来监督李鸿章及其军队的动态。

  同治元年,曾国藩派军队劫持了李鸿章所招募的四千余新兵,将其编入湘军。李鸿章苦苦哀求曾国藩归还士兵,可是曾国藩却不为所动。曾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淮军的力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湘军,一开始淮军只有五千多人,到了上海以后,借助上海的外国势力及地方势力,淮军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淮军把控了上海地方财政及关税收入,经济实力极强。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淮军收编了上海会防局炮勇,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扩编,并从香港等地购买了大量的先进的军事装备。除此以外,淮军的水师能力也不容小觑,淮军拥有一艘装备极其完善的战舰“吧吡号” 。据统计,同治元年十月份,淮军一次购买的洋枪数量就达到了一万,由此可见淮军在军备上的投入是多么大。

  在人才储备方面,淮军的势力也极其强大。除了传统的军事、政治人才以外,淮军还笼络了一大批洋务精英、现代军事精英,比如说徐寿、李善兰等人。李鸿章还通过上海天主教徒马建中兄弟的介绍与外国教会势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使他得以接触外国人才。同时,上海的广方言馆为淮军培养了大批西式人才,这些先进的军事人才是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极其缺少的。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淮军的构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李鸿章在安徽的老乡,另一部分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投降的士兵。这些太平降军一部分是李鸿章到达上海之后招募而来的,另一部分是李鸿章从湘军各部队中招纳而来的,这部分太平降军与湘军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除了战争结怨以外,这些人在投降后不受信任,在湘军部队中长期受排挤欺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下令给这些投降的太平军单独驻营,在打仗时让这些太平降军首当其冲,而领取奖赏时,这些人却要往后排。李鸿章的淮军对这些太平降军要好得多,淮军财大气粗,从来都没有拖欠军饷。

  并且李鸿章个人对于曾国藩自立称帝,也是毫无兴趣的,从同治元年开始,淮军将领以及外国势力都曾劝过李鸿章称帝自立,但李鸿章深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谁称帝无疑就是与其他势力作对。

  (二)八旗军队的威胁

  八旗军是清政府的中央军,是由满族、蒙族、汉族八旗所建立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以骑兵威猛著称。八旗骑兵骁勇善战为满清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八旗军总兵力为20万,其中一半驻守在京师地区,另外一半分驻在全国各个战略要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为了防止太平天国运动北上,威胁京师地区的安全,八旗主力一直驻扎在北方地区。

  除了与林凤祥,李开芳所领导的太平军交过手以外,八旗军主力并没有参与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因此,八旗军在这场动乱当中并没有受到很大的损伤。除了八旗军队以外,清政府还拥有60万的兵。

  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水师力量强大,但骑兵力量远不如满清八旗军了,双方一旦交手必然是在中原地区,这样看来湘军未必是八旗军的对手。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曾国藩本人称帝的欲望也不大,他在讨伐太平天国是秉承的就是“奉天讨胡”,他本人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重视礼仪人伦道德。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自立为王的话,就违反了他在抵抗太平天国运动时提出的理由了。自立为王这种事情闹不好就是遗臭万年的事情,在没有十足把握,也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他是断然不会自立为王的。

  清朝末年是整个封建历史上极其复杂的一段时期,与其他时期相比在这一时期称帝所要面对的后果要复杂得多。曾国藩深知这一点,因此没有贸然称帝,如果他称帝的话,也改变不了封建社会灭亡的结局。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