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我最喜爱的国宝#《国家宝藏》节目中出现的27件国宝,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作者:清清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地球形成之初到如今已历经了数十亿年。人类的文明相对于古老的地球来说犹如沧海一粟、微乎其微。

  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战争。从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到高科技时代的核武器,战争的威胁一刻也没停止。为了拓宽领域,为了争夺资源,强势的一方总是以莫须有的理由来开启战端。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场战争,有惊心动魄的,有惨绝人寰的……利益的驱使,使得人们露出狰狞的面目。拥有精良的装备,优秀的战术以及强大的兵力的一方,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

  说到兵器,不免使人联想到评书中提到的那些稀世珍宝。不过经过艺术加工了的东西,总让人觉得有些华而不实,甚至有杜撰的嫌疑。

  中国的历史博物馆中珍藏了不少古代传下来的兵器,其中最让人痴迷的是越王勾践剑。这把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可见其地位之高。

  喜欢这把宝剑,不仅仅因为它历史悠久,举世无双,更重要的是剑的主人身份特殊,故事感人。一朝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他日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勾践的故事流传至今,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励精图治。

  1965年冬天,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珍藏于武汉湖北省博物馆。因剑身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勾践从吴国归来后,大力发展生产,任用仁人志士,积极扩充军备, 用了九年时间灭掉吴国,一雪前耻。这一战之后,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鸠浅”就是勾践的名字,这把剑也就成了王者之剑。

  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楚墓群中 ,坊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嫁妆说,越王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这把宝剑也许是被作为礼品带到了楚国;还有一种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打败了越国,缴获了此剑。不管哪种说法,都足以说明勾践剑的宝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英雄的故事经久不衰。再次看到这柄宝剑时,眼前仿佛闪现出一幅马蹄铮铮、战鼓声声、旌旗摇曳的画面。怀揣着国仇家恨、奇耻大辱,越王勾践手执利剑,率领精兵良将驰骋战场,气壮如牛。

  越王勾践剑承载着千年历史,是国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间既有故事的沉淀,又含精神的传承 。喜欢勾践剑,为它代言,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没毛病,我疯狂为湖北省博物馆的睡虎地云梦秦简打Call。我们来看下它的前世与今生。

  喜是勤勉,敬业的。据说在打开喜的官墓时考古人员都惊了,喜的周围都被竹简包围,都放在棺内。要知道,一般的竹简都是放在棺外的,是不与墓主人一起放在棺内的。可见,喜死后也要和自己的一生费劲心血所写的传记走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脑补,在昏黑的晚上,喜独自在油灯下,在不足筷子宽的竹简一笔一划的写下自己的工作记录,多么勤勉,敬业的基层官吏。这还难道不值得为我们尊敬么???

  云梦秦简上面最最详细的莫过于秦朝律法的记载,小到偷盗,大到杀人放火,都有详细的规定什么样的情形下该判处什么样的惩罚。在我看节目时,我最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国宝守护人陈教授说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了环保观念,说就是在每年二月时不得捕捉鸟兽,不得伐木。到了七月份之后这些才可以做。对照如今,不正是保护自己的鲜活体现么???

  反映记载最多的还是秦律,这也让我们想到当今的处在公安一线的干警们,为了公平正义,为了法律的尊严,准备随时随地牺牲,他们不就像当今时代的最年轻的“喜”么???

  历史总是那么过的飞快,快到每个人都可以忽略不计。能让后人记住你的,只有你在前世所对后人做的贡献,人一生时光有限,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死而无憾。

  一

  我选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从1984年到2001年先后发现了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

  经过专家考证,这些骨笛最早的一批距今7800年-9000年,有2、5、6孔的;中期骨笛,在公元前6600年-6200年期间,这个时期出土的骨笛都是管开七孔;晚期的骨笛,大约在公元前6200年-5800年之间的四百年时间,除了开七孔外,还有开八孔的,在吹奏出七声音阶,另外多了变化音。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二

  一九八七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明相请中央民族乐团来组织对乐器的试验,音乐家用斜吹的方法吹出了骨笛的基本音阶,用骨笛能准确的吹奏出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

  后来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载文介绍了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从此,河南省漯河市舞阳贾湖的骨笛正式走进了世界音乐研究的殿堂。

  三

  贾湖文化是中国华夏族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也是中国音乐和乐器史上重大的发现。

  贾湖人极有可能是东夷部落中太昊氏族之先民,在考古的同时,也发现了1000多粒炭化的稻米,经专家鉴定,属于人工栽培稻。也就是说贾湖人不仅采摘狩猎和捕捞,还是农业文明的先驱。并且他们还发明了酒的酿造技术,比过去传说的杜康还要早上数千年。

  能做出这么精确的骨笛,说明当年的贾湖人应该有非常先进的文化生活,当然这是对比同时期地球上的其实人类而言。他们有用玉石、动物骨头做成各种形状的装饰品,还有与殷墟甲骨文所见基本相同的文字。

  这些发现,尤其是贾湖骨笛的问世,向世界证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中27件国宝我亲眼见过的不多,但对曾侯乙编钟印象最深,所以我为这个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疯狂打call。

  欣赏一件文物,就要了解她的前世今生,说到曾侯乙编钟,来头可是很大的,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于上世纪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属于战国早期文物。

  她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这个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其音域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被中外相关学者称为“稀世珍宝”。还有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小故事,就是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牌的颁奖音乐《金声玉振》中青铜器的声音就来自于曾侯乙编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当我亲自看过这件国宝后不仅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尤其是对音乐文化的创造性的开拓成果。回来后仔细了相关资料,对她的了解越深,越觉得她伟大。你设想一下,两千年前,如此恢宏的青铜乐器,所涵盖的音域之广,简直是难以相信,说明在那个时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是极其惊人的。要知道,这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可以说,曾侯乙编钟称为国之重器名副其实。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更对其上的铭文感兴趣,也更加感叹她的伟大!

  查询资料后得知曾侯乙编钟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在钟体、挂钟构件和钟架上均有出现。从网上的资料照片可以看出,铭文章法严谨端整,纵行横列,布局很均衡,中华文字与重金属的结合使得曾侯乙编钟变得魅力无限。

  不去亲身参观,不知道她给人带来的震撼,希望有时间,大家去亲眼参观一下。我想文化自信就源于我们对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的认同和热爱,也希望国宝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化为我们不断奋斗的动力,中华文明,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为曾侯乙编钟打call,我为中华文明打call!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座右铭。

  因为我最喜欢的小说、也因为我心目中最好的作家、还因为我最神往的历史故事,我选择越王勾践剑做为我最喜欢的。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回荡在无数炎黄子孙的耳边,并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奋发有为、艰苦奋斗。

  两千年来,大家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或于故纸堆中通过按图索骥找到越王勾践的蛛丝马迹、片言只语。对于其故事的真实性以及详细程度,大家觉得其杳如黄鹤,如同海市蜃楼,如真如幻。

  每个男人,大概都怀揣着一颗千古英雄梦;每个女人,肯定都希望自己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倾国倾城。刚好以越王勾践剑为载体,所有人都可以将他(她)的希望和梦想投射在这把大名鼎鼎的旷世名剑上面。

  你肯定会想到勾践将西施这个“红颜祸水”送给吴王夫差沉湎其中。按照白居易的说法,那就“从此君王不早朝”。要我说,这就是“温柔乡是英雄冢”。

  看着它,我同样能想象勾践拿起它兵锋所指,吴国灰飞烟灭。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向勾践告老还乡、泛舟西湖的时候,他也一定曾看见勾践配着这把宝剑。

  甚至透过这把宝剑,我们仿佛觉得范蠡对勾践的评价言犹在耳——

  “(勾践)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

  它是那么耀眼!它就是国家宝藏!

  南京博物馆的《坤舆万国全图》。

  这是大航海时代,中国(明朝)融入世界的重要体现。

  明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军事上对西方武器(佛郎机、红衣大炮、鸟枪)的引进;经济上与全球贸易,大量白银输入。其实文化上地图制作、天文仪器等都大量输入。可以说明代中西交流是全方位的。

  《坤舆万国全图》通幅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此外并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各大洋绘有各种帆船共 9艘,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共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牛、象、狮子、鸵鸟等。1602年8月7日,这幅地图得在北京刊行。

  关于这幅画到底是谁创作的有争议,有的说法是中国人创作的,依据是里面的地名用词;有的说法是利玛窦创作,进献给朝廷。我比较倾向两种观点杂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依据就是利玛窦和许多中国士大夫有交流,他们合作创作,才能使得既有全球的准确图形,又有典型的中国词汇。

  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藏日本摹绘本《坤舆万国全图》@温长卿。上面的狗国典型的中国传统词汇,带狗皮帽子的部落。

  (全图的勘测绘制肯定来自西方,当时中国人的地图知识还达不到)。

  中西融合才有了这幅图。加下来我们欣赏下图的细节吧(转自国家地理网)。

  (大明,海直接叫大明海)

  (英国;东南角是葡萄牙,当时称为弗朗机

  (日本四岛)

  今天李之藻原刻版《坤舆万国全图》共有七件,都保存在国外。分别是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推荐朋友们去看:

  [1]龚缨晏,梁杰龙. 新发现的《坤舆万国全图》及其学术价值[J]. 海交史研究,2022,(01):1-13.

  [2]李兆良. 《坤輿万国全图》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外译本考疑[J]. 测绘科学,2022,42(05):35-43+61.

  [3]李兆良. 公元1430年前中国测绘美洲——《坤輿万国全图》探秘[J]. 测绘科学,2022,42(07):8-16.

  [4]李兆良. 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兼论《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不是利玛窦[J]. 测绘科学,2022,41(07):59-66.

  [5]邹振环. 殊方异兽与中西对话——《坤舆万国全图》中的海陆动物[J]. 海洋史研究,2022,(01):292-333.

  [6]杨雨蕾. 《坤舆万国全图》朝鲜彩色摹绘本及相关问题[J]. 历史地理,2022,(01):336-343.

  [7]李敏杰,朱薇.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对国人世界观的冲击[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0(01):82-85.

  [8]李兆良. 《坤舆万国全图》解密中国发现澳洲——鹦哥地、厄蟇、火鸡的启示[J]. 海交史研究,2012,(01):60-84.

  [9]袁荷,段运冬. “中国意识”的视觉传播与构建——基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考察[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03):170-174.

  [10]梅晓娟,周晓光. 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716-721.

  [11]杨泽忠,周海银. 利玛窦与坤舆万国全图[J]. 历史教学,2004,(10):63-65.

  [12]王绵厚.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的比较研究[J]. 辽海文物学刊,1995,(01):214-222.

  我选云梦睡虎地秦简

  一直以来,历史在我的脑海中总是波澜壮阔,车轮滚滚的。她总是那么遥远,遥不可及,与我的生活相去甚远。

  所以历史很伟大,很壮阔,却又有些冰冷,不近人情。

  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却改变了这一切,她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叫做“喜”的基层小吏,让我猛然发现,历史原来是活的,她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用平和的语调,讲述着自己不平凡的故事。

  出土的时候,喜躺在棺椁的中央,而他的枕边,脚下,腹部,怀里,都摆满了竹简,总计1155枚。

  对于古人来说,死后和生前一样重要,因此大多数人会把生前自己最看重的物品带到土里,用作陪葬。

  我们见过了太多的帝王寝墓,他们的墓里都有些什么呢?不是金银珠宝,香车美酒,就是戒指项链,妃嫔宠妾,极尽奢华之能事。

  在他们的眼里,生前就是享乐,死后也要享乐,还要活人陪葬,侍妾殒身。不说骄奢淫逸,起码庸俗无趣。

  而喜的墓里又有些什么呢?都是他生前制作的公文例法,没有一点值钱的东西。这该是一个多么热爱自己工作的官员啊,秦国能有这样兢兢业业的基层官吏,怎么会不崛起呢?

  

#我最喜爱的国宝#《国家宝藏》节目中出现的27件国宝,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最难能可贵的是,喜辛辛苦苦制作的竹简还拥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它包含了秦国的历史,法律,文化等诸多内容

  摘录一小段,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这一条

  意思是,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在大马路上伤人,而周围的人却没有施以援手,那么距离百步以内的人都要被处以重罚。

  可见在秦朝,见义勇为是被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公务员公款消费,同盗窃罪判处。

  当官的不干实事,一天到晚偷奸耍滑的,开除公职。

  拐卖儿童,作伪证,知情不报者,重罚。

  空窗老人控诉子女不孝的,不用庭外和解,直接抓了这帮狗东西,不能让他们跑了。

  秦简里记载的东西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

  说了这么多,我想用张国立老师在节目里的一段话做个结尾,

  “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时,其实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个伟大的时代。”

  我最喜欢的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石鼓。

  在这个节目之前,我对石鼓没有任何了解,只是感到亲切。节目结束后转念一想,老家宝鸡不是有个“中华石鼓园”的么,这其中有什么联系呢?

  石鼓这一重大发现是在唐贞观年间,当时在史称“陈仓北阪”的今天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的石鼓山上,人们发现了沉寂一千多年的十面花岗岩巨石,其质地为关中一带山中所有的青石。一般高45-6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每面不很规则,其形制大致相近。每块石头上都精心篆刻了一首四言诗。因为石形如鼓,故谓之“石鼓”,上面的文字则被称为“石鼓文”。

  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封神榜》中的西岐就是如今的宝鸡市岐山县。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史记·周本纪》中这样记载:

  “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在岐山,古公亶父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距今已3200多年。

  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今宝鸡市眉县附近)建立国都。秦文公在千渭之汇所建之城称为“陈仓”。迷影的老家就在陈仓区,汉刘邦暗度陈仓,诸葛孔明两伐祁山等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石鼓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迷影查了下九大镇国之宝,这个评选是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邀请专家评选的,九大镇国之宝分别是:

  石鼓的价值在于其上所篆刻的石鼓文,石鼓年代久远,对研究秦统一六国前后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安史之乱的时候,石鼓在凤翔,为了躲避战争的破坏,石鼓被掩埋,战乱后又重见天日。韩愈为了保护石鼓,研究石鼓上的文字特意向朝廷上奏折,但一直未被重视。

  后来10面石鼓还是遗失掉了,到了宋朝,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遍寻天下,找到了9面石鼓。为了邀功亲赏,他自己又伪造了一面,但最终还是被发现。

  第10面石鼓被后世从一个屠户家中发现,此后10面石鼓又经历了战乱中的颠沛流离,到了元明清一直安放在北京。

  抗日战争爆发后,10面石鼓又先后被运往南京、重庆等地。

  简单介绍一下10面石鼓:

  现如今,10面石鼓在故宫宁寿宫安放,人们透过壁橱和那些古老的文字,可以一窥秦朝时的壮丽山河、渔猎场景。文物的珍贵不仅在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在于其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国家宝藏》中的27件国宝,独爱石鼓,它的身上镌刻着几千年前的华夏民族。

  韩愈《石鼓歌》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我最喜欢湖北省博物馆所藏之礼乐重器“曾侯乙编钟”。

  1978年,编钟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面世。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经音乐家黄翔鹏、王湘等人逐个测音后,认定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长748CM,宽335CM,高273CM,被赞誉为“国之重器”,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之文物。

  

#我最喜爱的国宝#《国家宝藏》节目中出现的27件国宝,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周代后,礼乐制度一度是文明的象征。在传统时代,乐分雅俗。编钟的清亮、端庄与和谐之声,无疑是雅乐的集中体现。而曾侯乙编钟,历经两千多年而如故,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章,更似乎在见证历史的沧桑与变化。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但是基本罕见曾侯乙编钟如此规模的。

  除此之外,大型编钟在小国之兴体现的是周王室的式微,王室无力管控诸国,征伐自天子出的情况不复存在,礼乐制度亦下移至强势的家族小国。孔子曰“礼崩乐坏”,但这种趋势也促进了技术的普泛化和文化的传播,分久必合,实际上为秦汉大系统打下了前期基础。

  大国重器,适逢盛世奏强音,曾侯乙编钟在出土后三次敲响,更是时代的轨迹与影子。曾侯乙编钟配上越王勾践剑,一文一武,珠联璧合,是中国远古历史的物质见证。

  我比较喜欢故宫博物院候选文物里面的石鼓,在唐贞观年间凤翔府的陈仓山上发现了这十只石鼓。它们的外表像鼓一样,材质为花岗岩,上面镌刻着石鼓文,因为这些文字描写的是秦国国君游猎的场景所以又把石鼓文称作为猎碣( jié)。

  后来学者们取每个石鼓上前两个字为每一个石鼓命名。分别为:千沔(miǎn)鼓、车工鼓、田车鼓、銮车鼓、酃(líng)雨鼓、作原鼓、吴人鼓、吾水鼓、而师鼓、马荐鼓。

  石鼓自发现后因上面奇怪的文字被当地的百姓以为是神物,寻遍文人名家也未能破解上面的奥秘。石鼓自出土以来便像《国家宝藏》这档节目所说的那样命运坎坷,颠沛流离。每逢战乱便会遗失,而后又齐聚于盛世。

  在安史之乱之时,在雍城避难的唐肃宗偶然听到了石鼓的传闻,便想要赏玩赏玩,结果石鼓被运送到雍城没过多久,战事爆发,只得将石鼓匆匆掩埋。

  安史之乱平定后,有官员探访到了当时石鼓掩埋的地方,请求朝廷将它挖出,当时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对石鼓非常重视,他上书朝廷请求将它移到太学府内并想接着研究,但当时他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这份奏折也一直被搁置在朝堂上。韩愈不仅为石鼓上书,还为其写了一首《石鼓歌》。

  在唐宪宗元和九年时,就任凤翔尹的郑余庆无意之间发现了韩愈的这份奏折,于是便上书唐宪宗希望能妥善保管石鼓,石鼓这才不至于继续流落在外。

  然而石鼓由于一直停放在荒野之中,上面的字迹已经残缺不全了且当时的十只石鼓变成了九只,被命名为作原鼓的石鼓已经丢失不见了。然而石鼓这时颠沛流离的命运还未结束,唐朝末年战火连连一伙盗贼趁着战乱将其九只石鼓洗劫一空,石鼓又将流落民间。

  宋朝建立后,著名的书画皇帝宋仁宗对这十只石鼓颇感兴趣,翻阅许多记载石鼓的资料,并下重赏命人去找石鼓的下落。这时便引出了《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中石鼓的前生故事的情景剧中的情节,当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池知道这一消息后便尽心尽力的去找石鼓的下落,几经波折之下司马池找到了当时的九只石鼓,在唐朝时期早已丢失的作原鼓怎么也找不到,当时宋仁宗要的十只石鼓,无奈之下司马池想到了作假这个方法仿照了一个石鼓,最终这个方法还是被宋仁宗识破获罪。自此丢失的作原鼓被传的神乎其神,更有悬赏万金去找作原鼓的事情发生,最后被一个叫向传师的宋朝收藏家在一个屠夫家中找到,只可惜找到的时候石鼓已经面目全非损毁的非常严重了。

  在宋徽宗时期,这位皇帝对石鼓也非常感兴趣,并给这些石鼓塑了金身。只是这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还在继续,靖康之难时,金兵抓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因石鼓当时被塑了金身,金兵便以为是贵重的珍宝,一并把这十只石鼓带走。当金兵将上面的金子剔下来之后发现里面是石头,不知道其中的价值,便把他们丢弃在荒野之中。直至元代石鼓再次被找到,后来元明清这三个朝代石鼓一直存放在北京未曾离开。

  到了近代,抗日战争爆发,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为了避免故宫内的宝藏落入日本人之手,组织了一场历时16年宝物南迁的计划,石鼓便在其中,然而在南迁的时候并不顺利,遭遇了许多的磨难,所幸的是最终石鼓又重新回到了故宫。

  石鼓在颠沛流离中见证了中国的历史,而在《国家宝藏》中梁老先生一家三代人共同守护石鼓的故事更加让我感动。

  有人说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字。石鼓就是这样的一件文物,它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它对我国的书法以及对我国文字演变的过程的研究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不过后人对它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看法,有说它是周朝时期的,也有说他是秦国时期的,但根据石鼓上的篆文和上面刻的故事来看多数人认为它是秦惠文王之后,秦始皇之前的一部作品,因上面的文字更像那时秦国时期秦始皇还未统一文字之前的秦国文字。

  关于石鼓还有许多的秘密没有被发现……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