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裙子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红楼梦》中宝玉读了《桃花行》,为什么落泪了?

作者:清清裙子网
文章来源:本站

  这里作者借用旧题。行,原是乐曲的意思,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如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魏晋有《燕歌行》、《从军行》等,这里的行即为歌行体,“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形式相对比较自由,多用五言,七言,篇幅较长。在民间大众也有相关的存在,称为歌册,如潮汕歌册,为普通民众自娱自乐之用。

  《桃花行》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为林黛玉所作,后多有仿写作品。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红楼梦》从全篇情节发展来看,可以说是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夭亡的象征写照。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是由一个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

  红楼梦里林黛玉写的《桃花行》: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桃花行》译文: 帘外桃花盏开东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无心梳妆情绪慵懒。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与桃花相隔并不遥远。 东风有意要揭起窗帘,桃花想要看看佳人帘子却不肯卷起。桃花依旧在帘外盛开,帘里的人儿却比桃花还要清瘦。 花儿如果懂得怜爱佳人的话它也会忧愁,风儿把她们互相怜惜的心思透过帘子传递。东风穿过了斑竹作的帘子,桃花开满了庭院,庭前的明媚春光只是让人倍增伤感。

  青苔长满了院子,门几虚掩,落日下一个人独自靠在栏杆边。凭栏的人儿在东风里暗暗哭泣,穿着红色的纱裙悄悄地站到桃花旁边。 桃花桃叶相互交杂乱纷纷的,花儿吐出了新红叶儿翠绿如碧。成千上万的桃树如同被裹在一层红色的烟雾里,如火似荼的桃花映红了楼台,照红了墙壁模糊一片。 织女的织机上烧破了鸳鸯锦被掉落在地,春梦正酣要移走了珊瑚枕才能醒来。

  侍女用金盆送了水进来,面容的倒影蘸在清冷的泉水中。 胭脂的颜色这么鲜艳有什么能和它相似呢?只有那桃花的颜色和人的眼泪。如果将人泪和桃花相比的话,泪水任它长流桃花仍然妩媚。 含泪去观赏桃花泪水容易干枯,眼泪干了春光已尽花儿也凋萎。凋谢的桃花遮掩着面容憔悴的人,桃花飞去人也疲倦天色已黄昏,杜鹃一声啼叫春色已尽,只有那寂静的窗帘上空空地照着月痕。

  扩展资料: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故事,波浪起伏,动人心脾,但大的高潮一是第三十二回的诉肺腑,一是第五十七回的紫鹃试情所引起的宝玉痴呆。 五十七回以后,宝黛爱情几乎被搁置起来。第五十八回说两个人见面,只些微谈了谈。情极而淡的爱情境界,见面已经不需要说什么话,如同黛玉所说,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此时的作者,转而描写了《红楼》舞台上其他人物的诸多表演,以及作为宝黛爱情环境的贾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事件。 其间当然也很热闹,有人偷东西,有人打架,赵姨娘和唱戏的小丫头们群殴,司棋闹厨房,贾琏偷娶尤二姐,尤三姐自杀,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等等。

  宝玉和众姊妹的活动,则有宝玉、宝琴、平儿、邢岫烟一起过生日,史湘云醉卧芍药裀,怡红院群芳夜宴等,颇为旖旎好看。 但主要不是直接写宝黛的爱情故事,大观园内外环境和人事的倏忽变迁,对宝玉精神世界的影响可是不小。 书中说,因为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接接连连,闲愁胡恨,宝玉被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

  这是说除了宝黛爱情,宝玉还有泛爱的一面,所以称做闲愁胡恨。一直到第七十回,宝黛爱情又被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画了一番。 时光荏苒,不觉已是黛玉葬花后的又一个春天,初春时节,触景伤情,林黛玉写了一首歌行体的诗,叫《桃花行》。

  大观园众姐妹请贾宝玉去看一首好诗,这首诗叫《桃花行》。先不论这首诗写得怎样,我想说的是贾宝玉对这首诗的感应,那种感应是知心知肺的、是深入骨髓的,是高山流水的。请看: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 那么,贾宝玉为何会落泪呢?紧接着一句,点明了原因: “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

  原来,一读此诗,贾宝玉虽未见黛玉亲作,却已经知道是黛玉的作品了,正所谓文如其人,睹物思人也。我们能想像,一个人,当他读到爱人的诗作时会感动伤心到落泪是什么样的情形吗? 而且,请注意,这时候林黛玉是在场的。所以,我疑心,贾宝玉伤心落泪而“又怕众人看见”,所为还是怕黛玉看见,众人看见他落泪,必要调笑,黛玉必会知道,宝玉的心,只有黛玉懂,宝玉的泪,也只有黛玉懂,宝玉是怕引起黛玉伤心呐。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当然,宝玉对黛玉的了解,还要经受一番小小的考验: 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

  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先是薛宝琴出场拷问,问贾宝玉这诗谁做的?贾宝玉说是林黛玉。薛宝琴说不是,是她做的。但是,贾宝玉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 后是薛宝钗出来帮腔,用大道理反驳贾宝玉的判断。但是,贾宝玉依然坚持自己的感受,认定是林黛玉之作。

  在贾宝玉接连经历过了薛宝琴和薛宝钗姐妹的考验之后,众人“都笑了”,对他的判断做了不言而喻的肯定。大家不得不心悦诚服了,知黛玉者,宝玉也。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薛宝琴和薛宝钗,曾经都是一度被“误认为”是要成为贾宝玉妻子的人,由这两人来考验贾宝玉,是不是有点像贾宝玉在爱林黛玉的过程当中经受的两次诱惑呢?我看很像,也很有意味。

  这时候,谁还会(包括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其他那些小小的缺点而质疑他对林黛玉的爱情呢?这样的人,林黛玉会不爱? 而林黛玉的表现呢? 大家注意,这个过程,林黛玉是在场的,但是她一句话没说,曹雪芹甚至没写她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和表情。

  为什么? 我以为,这表现的同样是黛玉对宝玉的了解,因为,这时候: 1.黛玉不便说。 林黛玉说什么都不妥,这是黛玉的身份。 2.黛玉不用说。 黛玉说什么呢?根本不用说。以黛玉对宝玉的了解,黛玉知道宝玉会说什么,怎么说,她根本不用担心宝玉会猜错,因为,他们的“心”,早已经在一起了。 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铸就的一段千古爱情的基础,首先,他们是千古知音。

  只因黛玉的《桃花行》写得太凄凄惨惨戚戚,作为读者的我,作为局外人的我读到“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都禁不住泪眼朦胧,何况是局中人宝玉呢?更何况宝玉与黛玉又彼此心心相印呢?

  《桃花行》出现在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此时贾府已经开始露出衰败的迹象,大观园里的儿女们已经走向成熟,宝玉和黛玉也不再像小时候经常闹矛盾,经过几次试探,彼此已经深深地明白彼此的内心。宝黛爱情发展到现在,已经无需试探,彼此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知道彼此内心的想法。此时宝玉看见黛玉的这样一首泣血的内心独白,想想黛玉的性格和种种遭遇,自然会泪流不止。

  从《葬花词》到《秋窗风雨夕》再到《桃花行》,见证了黛玉在贾府成长的心路历程。她和宝玉从两小无猜,到逐步长大的猜忌,再到成长中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相互试探,到后来彼此之间的心心相印,都印证在这三首黛玉用生命写成的诗篇里。

  《葬花词》在第二十七回,因黛玉听说贾政叫宝玉过去,记挂着宝玉,到怡红院中去看宝玉,偏偏晴雯生气不开门,黛玉恼在宝玉身上,独自来到和宝玉当日葬花的地方,边哭边数落。这时的宝玉黛玉,还是小孩子,常常因为小事拌嘴吵架,但是一会儿就会和好,这次也是这样。黛玉的《葬花词》虽然也伤感,而且黛玉还在哭泣,然而在这时的宝玉听来,不过以为是那一个丫头受了委屈在诉苦。宝玉听到最后那几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虽然也伤感,但是这时的伤感却不仅仅是为黛玉,而是想到将来眼前的这一切都终将化为泡影而伤感。这时的宝玉黛玉都还不知道真正的愁滋味,还处在“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阶段。

  等到第四十五回的《秋窗风雨夕》,经过和宝钗的恳谈,黛玉放下了心中对宝钗的敌对,真正把宝钗当成了知己。在一个秋雨沥沥的夜晚,写下了这首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分明看出了一个少女内心的迷茫和无处倾诉的苦闷。这时的黛玉,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越来越细腻,对宝玉的言行举止越来越敏感,对自己的未来越来越迷惘。虽然内心和宝玉之间越来越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表面上却不得不和宝玉保持距离。以至于在无人的夜晚,想想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不禁满腹惆怅,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而此时的宝玉,自己内心是早已经认定了黛玉的,看见了黛玉写的这首诗,并不理解黛玉的内心所思所想,他只从字面意思看出这首诗写得朦胧凄迷,正好符合了他喜欢的脂粉气味,所以不禁叫好。

  最后到了七十回的桃花诗,此时的宝玉黛玉,经过了多少次的相互试探,尤其是紫鹃的试探,宝玉把真心话掏了出来:

  等到紫鹃回到潇湘馆,把宝玉的话还有在怡红院的所见所闻告诉黛玉,黛玉“直泣了一夜 ”。可见,此后的黛玉,已经明白了宝玉的内心,以后的宝玉无须自己再去试探了。

  按说,从此以后,宝玉黛玉可以彼此放心了,无需再有什么顾虑。但是,这只是他们两个不成年的少男少女的想法,贾府的关系错综复杂,千丝万缕,他们的婚事岂能是他们自己就能做主的呢?此后的贾府,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一连串的事故频频发生:

  宝玉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看见了黛玉写的《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读到这里,想想无父无母的黛玉寄居在自己家,越长大内心越孤单,而自己除了用言语宽慰别无他法,眼看黛玉因心思太重而日渐消瘦,宝玉的内心一定如万箭穿心。再读到最后句句带泪,“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相信他一定想到了无数个夜晚,黛玉独自躺在床上,想起父母双亡,孤苦伶仃,默默流着眼泪到天明。此情此景,不光宝玉会掉泪,就是其他的人看了这些,了解到黛玉的遭遇和心事,也会留下同情的泪水。

  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杜鹃鸟那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叫声,仿佛就是黛玉内心的挣扎与呼唤,最后人去屋空,只剩下明月空照帘栊。宝玉读到这里,是不是感应到了黛玉的离去呢?

  宝玉本就“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而黛玉的这首《桃花行》写得有缘有故,宝玉黛玉此时已经心心相印。所以,宝玉对这首诗的称赞在心里,这首诗触动了他的心灵,却表现在了他的脸上,他这次的流泪,真的不是“无故”了。

  宝玉读《桃花行》为什么落泪?

  宝玉读《桃花行》背景。第70回 : “如今仲春天气,虽得了功夫,争奈宝玉因柳湘莲遁迹空门,又闻得尤三姐自刎,尤二姐被凤姐逼死,又兼柳五儿自那夜监禁之后,病越重了 : 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病。”

  此时宝玉已经伤心若痴,而又读到预示人物可悲命运的《桃花行》,怎能不落泪?

  《桃花行》应该是柳湘莲、尤三姐、尤二姐、柳五儿人生的写照与总结,也更是她林黛玉人生的自我写照与总结。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她的《葬花吟》中看出。

  林黛玉的《桃花行》是她所作《葬花吟》的延续。宝玉当初听到《葬花吟》后,第28回写道 :“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

  此时宝玉看到《桃花行》的心情,应该说与那时听到《葬花吟》是一致的,因为他太理解黛玉了。

  黛玉往往是感伤于自己,并用这样的感伤的心情来观照外物,从而使外物染上了她感伤的心情,这种心情,又非常敏感的让宝玉读到了。

  《桃花行》与《葬花词》及《秋窗风雨夕》在某种程度都帶有暗喻成分,格调也是一致的,如果说《葬花词》是宝黛爱情悲剧的象征,《秋窗风雨夕》则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之景。《桃花行》则是暗喻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夭亡的预示。在这种情况下试想贾宝玉,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正如七十回“宝玉看了,并不称赞,痴痴呆呆,竟要滚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忙自己拭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宏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的稿子了。......””。而且通过与宝琴的对话,点出这是“哀音”。足见宝黛“心有灵犀一点通”。

  曹雪芹只是把这种预示和隐喻,恰到好处写的隐隐约约,并不十分的明示罢了,如不仔细体会阅读,也并不容易察觉。

  恨别春生不久驻,散尽烟花见尘浮。为君情痴还君泪,怜卿虚化惜卿殊。

  黛玉的《桃花行》是用浓烈的感情,消沉寂寞气氛的一首诗。描写的境界是通过桃花用对比、烘托、咏叹一个少女孤单的形象。写出了黛玉内心痛苦以及对未来悲剧命运的预感。

  诗的最后两句:“憔悴花庶遮惟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玉看了《桃花行》并不称赞,痴痴呆呆,竞要滾下泪来。

  宝玉读黛玉《桃花行》古诗体,不禁暗自流泪,只因宝玉本是多情之人,恰逢暮春之初,桃之夭夭即将转为落英缤纷、绿肥红瘦之时,又素喜黛玉之品格、同情黛玉之可怜孤苦身世,再加黛玉诗言丰、情真、意切,格调婉转、缠绵、哀怨动人,故不觉内外交感,情动于衷而形之于外,“因此落下泪来”。

  首先,宝玉流泪是真情流露,前提是宝玉乃是“多情之人”。

  作为作者的主要代言人,宝玉的“多情”不仅仅是容貌上的温柔英俊、“嗔视多情”。

  

《红楼梦》中宝玉读了《桃花行》,为什么落泪了?

  第三回作者借初见宝玉的黛玉之耳目,写出了宝玉容貌含情之特点: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甲戌侧批:真真写杀。】……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怡红公子之“多情”还体现在他对自然万物之多愁善感,对自然人世变化的敏感多悟上。

  其父贾政用五个字来形容宝玉,称他为“精致的淘气”。据我看来,这正体现了即使是至亲骨肉也对宝玉的多情特质极不理解,反倒正是作者极力赞扬的宝玉的可贵可取之处。

  作者在原稿最后几回的警幻情榜上把宝玉列为“情不情”,也是这个意思。这个对解读宝玉多情性格极为重要的三字信息,在脂砚斋的批语中不止一次被披露出来,也算是石破天惊之语了:

  【甲戌眉批: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 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脂评本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除了上面列举,还有一处最为典型的经典情节,也是周汝昌老先生在文章中多次击节称赏的地方。

  原著在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话说又一年清明之日,贾府自然按旧例祭祖,宝玉因上回受慧紫鹃“林姑娘回苏州”之试探受到惊吓,病体未痊愈而未去铁槛寺。

  于是“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看到杏花已褪残红,叶下青杏尚小,就深愧于心,觉得辜负了杏花;进而联想到刚才遇到的邢岫烟,业已许下夫婿(薛蝌),不久园中自然就会少了一位好女儿;进一步推去,以后杏树子落枝空,邢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复又看到一只雀儿,引发他“呆性”,他又想到:

  “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诸如此类,不可尽述。

  看似闲笔,其实正是作者寄寓深沉之处。试想,宝玉对自然万物尚且能如此“痴傻”用情,那他对人对事,特别是对园中的女儿又该如何呢?

  其次,宝玉之流泪,还要看其时节之触发,时机之凑巧。

  宝玉、黛玉深爱的《牡丹亭》里,有杜丽娘在后花园里吟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发出了年轻女子天性受到春天的激发但身心受到压制而产生的苦闷追问。

  对宝玉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阳春三月,暮春之时。仿佛昨天还是春光满园、姹紫嫣红,转眼间就成了花飞花谢花满天。此情此景,怎的不让宝玉、黛玉这样的钟情之人铭感五内,怎的不让人对花流泪、望月伤怀?

  所以,宝玉的多情之举多发生在暮春时节(如上文提及的第二十三回,第五十八回,第七十回),也就是自然的了。

  再次,宝玉黛玉读诗流泪,还在于他是真的有感同情于黛玉的孤独、高洁,还在于他与黛玉两个此时已是心意相通,还在于他是黛玉真正的知己。

  宝玉黛玉两个,在原著中第四十几回的时候,经过以前的相互试探,彼此间心意已是相当明确了。

  比如在第四十五回,宝钗来看望黛玉,两人进行过一番倾心交谈后,宝玉也来问候黛玉。进门就就连发三问,表达殷殷关爱之情:

  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庚辰双行夹批:一句。】吃了药没有?【庚辰双行夹批:两句。】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庚辰双行夹批:三句。】

  而在此问话之前,因下雨宝玉头戴斗笠、身着蓑衣,黛玉就打趣问“哪里来得渔翁”,宝玉方在下文叙说斗笠来历,并称男女均可穿戴,要送给黛玉。黛玉称不要,说“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不小心就透露了真情实感;宝玉看了黛玉作的《秋窗风雨夕词》,连声叫好;宝玉离开时,还不忘嘱咐黛玉想吃什么,只管告诉自己。

  这些都充分说明此时宝玉、黛玉已经是互为知心知己了,而第五十七回紫鹃的“情辞试忙玉”更是坚定了两人的心志:

  林黛玉近日闻得宝玉如此形景,未免又添些病症,多哭几场。今见紫鹃来了,问其原故,已知大愈,仍遣琥珀去伏侍贾母。夜间人定后,紫鹃已宽衣卧下之时,悄向黛玉笑道:“宝玉的心倒实,听见咱们去就那样起来。”黛玉不答。紫鹃停了半晌,自言自语的说道:“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

  于是,但宝玉再次读到潇湘子与《秋窗风雨夕词》同样格调的伤春之作《桃花行》时,基于对黛玉境况、内心的了解,不禁黯然泣下。

  最后,宝玉之读诗流泪,也在于黛玉诗歌写得高明,意境哀婉而动人。

  我们且看这首《桃花行》全诗:

  现试作赏析。

  结构上三个层次(如上图),开头十六句(前八个句号)着重描述抒情主人公(即帘内人黛玉)的种种举动神态,表现因桃花谢落而引发的一片伤春之情。中间八句渲染桃红之艳和陨落之惨淡,最后十句照应起首,升华到“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之境,表达了人花相惜、物我合一的伤感落寞,用愁闷欲绝的啼血杜鹃发出春尽人老的无限哀鸣!

  本诗采用古体形式,更长于情感之酣畅抒发,意境自然哀怨动人,读来让人潸然泪下,与古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明:依据脂评本《红楼梦》而原创;影视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红楼梦》第七十回,湘云打发翠楼来请宝玉去看好诗。宝玉见了湘云等姑娘,湘云提议,说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最好重建诗社。湘云还说,如今正好有一首好的桃花诗,就把海棠社改做桃花诗吧。这首诗就是古体《桃花行》,是黛玉写的。

  宝玉不愧是黛玉的知音。时时事事都能读懂黛玉的内心。灼灼、艳丽无比的桃花,在年少的黛玉眼中,却是桃花憔悴人憔悴。宝玉在诗中体味到黛玉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情感。不仅如此,黛玉诗中也表达出桃花美丽烂漫,也逃不掉终有调零的时刻,而青春年华的她,终日呆在闺中,也终有老去的一日。这实际上是一首闺中怨春诗。宝玉读懂了,他悲黛玉的悲,不知不觉流下泪了。

  因此看到黛玉的《桃花行》,种种思绪涌上心头,不觉落下泪。

  在红楼梦的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大观园又迎来一个春天。宝玉被史湘云叫去读了一首诗《桃花行》,整首诗是这样的: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这是一首抒情诗,刻画了一个孤独而伤感的观花女子形象,整首诗读起来缠绵凄切,而又柔肠百转,触动人的灵魂深处。宝玉看着看着就落下泪来,而且一下子就瞧出是黛玉所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宝玉对黛玉是真爱,关心着她的一切。

  在曹雪芹的设定中,黛玉前世是西方灵河畔的绛珠仙草,宝玉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为了偿还灌溉之情,绛珠仙草随着神瑛侍者降世为人,把自己一生的眼泪还给他。

  由于他们的情缘前世注定,因此二人第一次相见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特别是宝玉,对黛玉印象非常好,看着她简直就是“神仙似的妹妹”,既给她送字又因为她砸玉的。而且宝玉对黛玉的喜欢不只是简简单单地荷尔蒙作用,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朝夕相处培养积累下来深厚的感情。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宝玉也曾这样说:

  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

  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宝玉都是事事想着黛玉,处处让着黛玉:

  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

  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

  可见他们的感情基础是非常牢固的,所以宝玉对黛玉的爱是刻到骨子里的,到“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的地步。黛玉自小身体较弱,爱咳嗽,容易失眠。宝玉把这件事记在心上,冬天的时候忙中偷闲还不忘问黛玉:

  “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

  宝玉知道黛玉多愁善感,也明白黛玉也真心的关心着自己,因此也不愿意她常常伤感难受。宝玉挨打后,黛玉来看他,他见黛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便忍着疼痛劝慰她,并骗她自己并不怎么疼。

  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

  《桃花行》是一首伤感的诗,里面充满了愁绪。宝玉看到诗后,明白黛玉又在触景伤怀了,感受着黛玉的情感,自然“滚下泪来”。

  其次,宝玉懂黛玉,明白她心中的痛苦。

  宝玉和黛玉属于灵魂伴侣,宝玉不喜欢仕途经济,黛玉也从不在宝玉面前“说混账话”,劝他读书上进。黛玉灵魂高洁,心中充满了诗意,宝玉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把女儿情思看得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常常是一个眼神都能懂得彼此。

  宝玉在读《西厢记》的时候发现枝头的桃花落得满身满书,想要抖落下来,又害怕被人的脚步给践踏了,于是就把花瓣用衣服兜到池边,抖落到池中,让落花随水漂流而去。与此同时,黛玉建了一个花冢,把花扫了装在绢袋里,用土埋了,让花瓣随土而化,比把花抖落在水里被外面的东西污染了要干净。

  可见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所以他们能够在一起读《西厢记》,黛玉写的诗作宝玉也能感同身受。先前黛玉边葬花边唱自己写的《葬花吟》,宝玉听到后反应非常大: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这首《桃花行》是黛玉继《葬花吟》之后,又一首充满自怜的诗。两者风格同出一路,宝玉自然能读懂黛玉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最后,黛玉自小经历离丧,与宝玉的感情前途渺茫。

  因为宝玉真心爱着黛玉,也懂黛玉,所以他能明白黛玉心里到底伤感着什么。黛玉自小父母双亡,一直寄人篱下。但是贾府里的日子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使她这个无依的孤女心中充满了孤寂感和无助感。

  宝玉和黛玉虽然两人心心相印,但是由于无人替他们做主,所以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坎坷,不知道将来会如何。无论是黛玉也好,宝玉也罢,都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感受到周围环境给自己的束缚与压迫。

  在写这首诗之前,贾府经历了种种变故,“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尤三姐自刎而死,柳湘莲出家入空门,尤二姐被王熙凤害死。这些事情,黛玉和宝玉看在眼里,更给他们平添感慨。

  所以,宝玉就知道这首诗是黛玉作的,不是宝钗也不是宝琴,只有黛玉这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诗。

  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红楼梦》中宝玉读了《桃花行》,为什么落泪了?

  然而这首诗如此伤感,里面有无穷无尽的愁绪,宝玉怎会不无动于衷呢?他看了,自然会留下眼泪来。

  《桃花行》是林黛玉第七十回所作,也是八十回前独立完成的最后一首诗。句法和语言都比较白话,行,属歌行体的特征,多重复的词语和句子。

  这首诗通过鲜艳明媚的桃花和孤独悲伤的人多方映衬、反复对比,暗示了书中人物的命运,堪称最凄美的别离诗。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

  读林黛玉诗文,让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加之有强烈的林氏风格,辨识度极高。

  宝玉看了《桃花行》,并没有称赞,只是流出泪水。泪水也不让其他人看见,自己悄悄地檫掉。也不评论诗的好歹,别人问起,才说了是黛玉所作。这就是宝黛此时的关系,他们已相见无话,不言也通。

  桃花行全诗句句咏春色,每一句都有桃花和人的关系,又句句有诀别之意。人落寞,花也会感伤起来。花的颜色,好像人的眼泪。泪水流干,花仍然妩媚。花憔悴的时候,到处乱飞,人憔悴,生命到了劲头。待春天要尽了,人和花都走了,只剩帘子还在那里,映照着月光的清冷。

  林黛玉在《桃花行》中立意并不难懂,说的就是宝黛爱情的淹蹇不前。两人就像桃花与人隔帘相望,却难亲近一步。最终杜鹃啼血,斯人已杳,桃花已随东风去,憔悴斯人葬他乡,只剩“帘栊”寂寞空守。

  要说隐喻黛玉对贾宝玉难说难求的感情,黛玉诗文最被人熟知的,当属《葬花吟》,同为伤春,《葬花吟》侧重伤而痛,《桃花行》侧重忧而伤。情绪也是《葬花吟》激昂,《桃花行》则显得平静。

  为何如此呢?

  我们知道,《红楼梦》中诗文都有意义。各个人物所作诗词,除了带有自身特点,还会影射人生命运。

  此时黛玉的心境,已不同于第二十七回葬花时的心境。当时是热烈追求而不知结果,因此感到荆棘重重,“风刀霜剑严相逼”句以此。如今能得到的她已经得到,至其最后结果,从五十七回紫鹃试宝玉,至七十回,不再写宝黛爱情,转向贾府内部复杂的家庭矛盾和斗争,这其实已暗示宝黛爱情已基本无望。故林黛玉在大观园中日渐沉默,她的沉默代表了她对未来的绝望,以至于抄检大观园都没发一言。她已明白,非追求所能达致,只有面对与宝玉离散的命运。

  这首诗与后面的《柳絮词》一样,黛玉即将与宝玉劳燕分飞的结局做了影射。?

  ?当然,这首诗还强烈暗示了更大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命运。

  此时的贾府已不同往昔,距离“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七十四回)的由盛而衰已经相去不远了。那个时候,大观园各姐妹,开始逐一流散。所有的人,要么出家要么死。

  在时令上来说,黛玉写诗虽然正值“万物逢春”,对贾府来说却是夕阳晚景。黛玉应该对贾府的这一切变化早有所洞察,故此,《桃花行》与《唐多令·柳絮》、潇湘馆放风筝结合来看,三者都蕴含别离之意。

  宝玉看后只是落泪,恰恰说明他是黛玉知己,他已看懂黛玉在诗中要表达的那种“梦想不能完成,生命即将走掉”的悲哀。这是一首真正的哀悼之作。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